|
发表于 2010-6-14 14: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类推简化问题的处理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当年3月文改会、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而编印出版了《简化字总表》,在《〈简化字总表〉说明》中有这样的表述:“本表收录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的全部简化字。关于简化偏旁的应用范围,本表遵照1956年方案中的规定以及1964年3月7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关于简化字的联合通知》的规定,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也收录本表内。”“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就是类推简化,比如“嚴”“龍”简化为“严”“龙”,“儼”“壟”可以类推简化为“俨”“垄”;“車”简化为“车”,则以“車”为偏旁的“軌、軍、庫、載”可以类推简化为“轨、军、库、载”,等等。《〈简化字总表〉说明》还列出了132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作为类推简化的依据。这132个简化字和14个不能独用的偏旁,可以用在当时《新华字典》所收8000多个汉字的范围内没有简化的字上,这些字形成了《简化字总表》的第三表,一共收字1753个, 它们都是类推简化来的简化字。虽然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这种类推简化的范围,但实际上只应用于当时最常见的汉语工具书《新华字典》的收字范围内,所以被称作“有限类推”。
实行类推的初衷是为了保持简化汉字的系统,易于识别;总体减少笔画,书写方便。这个原则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对保持汉字构形的体系不能说没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类推简化没有明确限制范围,当一系列大中型字词书相继问世、大型计算机字库相继建立、简体版的古籍纷纷出版时,类推简化的范围便无限扩大,远远超出了原来的《新华字典》8000个字的范围,问题也就逐渐显露:字数大量增多后,产生了一批同形字;有些繁体字类推简化后,原字的结构被破坏,影响了构字的理据,也破坏了字形的美观;类推出了一大批完全没有使用过的字形,实际上使汉字的总体系统繁化甚至混乱;有些辞书对贮存领域的汉字不限部位、不限层次、不限功能地无限类推,在汉字本来数量繁多的情况下,又人为地造出大量历史上从来没有使用过的“人造字”,违背了辞书存储汉字的历史真实性原则;造成了一个新的“简化系统”,拉大了汉字应用的古今距离和两岸距离。
《通用规范汉字表》对类推简化采用了尊重现实和严格限制的原则。所谓尊重现实,是对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范围内已经有限类推的字仍然保留。由于姓氏人名、科技用字和用简化字印刷的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用字多数也已经类推,因此,三级字表也采用有限类推的办法,实行类推简化,与一、二级字表保持一致。其具体细则是:(1)按《简化字总表》第二表规定的132字与14个偏旁的范围类推,不扩大范围。(2)尽量只在第一层次构字时类推,以保持原字的结构不受影响。(3)采用以上原则产生难以识别的怪异字或产生同形字时,为保持字与字的区别,作个别变通处理。不予类推简化。
《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外的字,根据国务院1986年“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指示精神,不再类推简化;个别领域确需类推简化的,需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门批准。 |
|